有一种说法是,成功的咖啡会提高顾客的假装能力。失败的咖啡,只能默默地假装强迫。
而最失败的,应该是那些会让消费者趋而避之的人,认为在这里消费反而会降低自己的价值,low成土鳖咖啡。
上岛咖啡由陈文敏于1968年在台湾创立。经过30年的发展,它终于从一家不起眼的街角商店来到大陆,在海南开设了第一家大陆商店。与星巴克和星巴克相比COSTA一切都要快一步。2000年左右,许多人第一次去的咖啡店是上岛咖啡。
它的打法简单粗暴——开放加盟,不到10年,大陆就有3000家门店。
本来定位高端,先发制人,抢占独家市场,前景光明。没想到高开低走,后劲不足,盲目加盟扩张,质量下降。内忧外患,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几年来,除了自己死去的岛上咖啡,可能没有人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岛上咖啡衰落的案例不仅是品牌敲响的警钟,也是对餐饮人员的警告。
三大致命内伤,上岛咖啡不再辉煌!
曾几何时,上岛咖啡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商人最喜欢消费的地方之一。
毕竟,上世纪末,咖啡在刚刚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并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陆地区的普及率并不高,所以咖啡馆也有一种新鲜感和奢侈感。
上岛咖啡在1997年进入大陆这个广阔的市场,远早于星巴克或COSTA。上岛咖啡是同行业缺乏竞争对手的主导地位,在最佳时机抢占了巨大的市场。
可以说,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人第一次进入咖啡馆,进入了岛上咖啡的门槛。因此,在短短七年的时间里,大陆有3000多家商店依靠扩大特许经营店,挂着岛上咖啡标志。
不幸的是,如此辉煌的成就并没有持续下去。
究其原因,几大致命伤不得不说:
1.加盟模式简单粗野,无后期服务;
2.控制体系不规范,加盟商各自为政;
3.股东内讧,缺乏长期战略
4、丑闻缠身
上述内伤导致品牌活力耗尽,失去口碑的上岛咖啡,如何应对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严峻挑战?
只收加盟费,缺乏服务支持
岛上咖啡的特许经营模式非常简单,只收取初始特许经营费和后期续约费。在短期特许经营费利益的驱使下,股东扩大了特许经营店的数量,以快速获得资金。
在这种模式下,上岛咖啡在收取特许经营费后基本放弃,采用自由放养制度。因此,既没有开店选址的研究和指导,也没有中期销售的支持,甚至没有后期营销数据分析。除了上岛咖啡的金招牌外,缺乏创业经验的加盟商只能自己探索。
比如很多想开咖啡店的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咖啡店要有特色——要有文化主题,要在环境、菜品、音乐、装修等方面下功夫。的确,这些因素都很关键——做得好会让消费体验更舒适,增加粘性;无功不扣分;但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失去人气,就会砸招牌关门撤店。
然而,你应该知道,它们都是附加项。很多人似乎忘记了,咖啡店最重要的是做好咖啡。连咖啡都做不好?零分拿好,远走不送。作为一个品牌,上岛咖啡当然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如果不和加盟商分享这些经验,创业者就没有人带领了。踏上康庄大道需要多少弯路?
上岛咖啡的加盟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给钱!品牌收取初始加盟费和后期续约费,加盟店独立核算经营。
早年初始加盟费20万~30万元/年,加盟费5~6万元/年。初步准备,需要从总部购买,价格比市场贵一半。总部还会派经理、厨师、加盟店支付工资。如果在运营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向总部求助。
很多老板认为开这样一家店很容易赚钱和经营。但事实呢?
总部没有指导开店的第一个重要项目——选址;员工培训早就停止了;商业支持胜于无聊;食材采购,后来放手。
换句话说,你每年买的几十万只是一个招牌。如何操作基本上取决于你自己的探索。难怪刘强东曾经说过:五年内,全国数千家岛上咖啡,加入不需要选择商店、培训,只收取特许经营费。这种商业模式违反了消费者的利益。
总部光顾自己收钱,不支持店铺的运营。很多老板连资金都没收了,店铺就开不下去了。关店似乎只是加盟商的损失。毕竟品牌方应该收的钱都拿到了,加盟的路上有很多人。但从长远来看,如果店铺运营不好,品牌会受损,加盟商会越来越少。
内伤二:缺乏严格统一的品牌控制标准
由于领先竞争对手进入大陆市场,上岛咖啡变得越来越强大。
然而,林子大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鸟,能力参差不齐的加盟商现在上了同一条叫上岛咖啡的船。作为船长品牌,要筛选船员的体格,培养他们的航海技能。只有步调一致,动作统一,才能保证每个人的力量都能用在一个地方,不会跑偏。如果没有一套标准化、严格的特许经营控制制度来实现标准化和统一,过度自由发挥的枝叶只会浪费品牌树木的营养。
例如,上岛咖啡的品牌定位在高端商务会谈中,一些加盟商看到其他行业的本土化蓬勃发展,准备尝试。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本土化经营的策略需要仔细评估和制定,稍有不慎就会损失千里。
然而,上岛公司并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变化,或者他们也不打算麻烦来管理它。因此,上岛咖啡逐渐恶化——一些商店,咖啡质量高,环境舒适;一些商店烟雾弥漫,嘈杂。最初,高端商务会谈场所已成为当地烹饪和吸烟和打牌派对的场所。甚至一些商店也提供了麻将桌,供客人摩擦麻将……
Excuse me?
俗话说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没有管辖权和约束,有多少老鼠屎会出现让加盟商自由发展的品牌?
毕竟,对于加盟商来说,上岛咖啡的品牌只是他们的大腿——吸引消费者的标志。因此,加盟商只关心自己的利润。至于咖啡质量、装饰风格和服务水平,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来控制品牌声誉,这不在他们的关围内。
加盟商扫门前的雪实际上损害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品牌的整体形象。当品牌形象下降时,它自然会带来利益损失。然而,上岛咖啡的股东们正忙于打自己的小算盘,没有时间为一些加盟商提供培训和后期指导。
特许经营需要控制一定程度,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硬件和门店的精细化管理要跟上。上岛咖啡一直在吃品牌的老本,没有明确的品牌规划和重新定位,呈现出最后的趋势。
内伤三:股东内讧,掏空品牌活力
也许是因为上岛咖啡生长在和平时代,没有忧患意识。铂兰咖啡学院创始人齐明曾指出,上岛咖啡过于依赖成功的早期加盟模式。由于缺乏居安思危的战略思想,公司股东没有共同努力,为应对未来竞争对手的挑战做好准备。相反,他们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的小计算——这也直接导致了对加盟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足,使其成为分散的沙子。
此外,股东还借助经营上岛咖啡品牌的经验,在自己负责的商业区打造新品牌,升级加盟模式。专注于挑战和为自己拆台的子品牌—两岸咖啡、迪欧咖啡、欧索米萝咖啡、法国牛排咖啡和UBC咖啡等直接与上岛咖啡在同一领域争夺同一消费群体和市场。
中国烹饪协会国际食品委员会秘书长徐萌曾告诉媒体,股东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咖啡品牌,这可以理解为他们对上岛咖啡不再乐观。
忽略了管理品牌生存的核心,上岛咖啡迟早会因为目光短浅、脏乱差的加盟而自杀。
丑闻频发,很多老板躺枪
品牌越来越西山,随着许多商店的关闭,储值卡无法兑现,消费者谴责现象在世界各地频繁上演。如前所述,总部未授权加盟店销售预付卡。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总部和其他商店就没有义务协助解决。
对消费者来说,A店倒闭了,几百块钱就这样浪费了?心不甘心,顾客只好找其他挂着同样招牌的店。加盟店和总部是单线联系,这家店的卡不能在另一家店消费,更别说帮他还债了!
然而,遭受哑巴损失的消费者总是感到怨恨,对品牌感到失望,甚至对其他商店感到愤怒,导致其他商店的声誉受损,生意急剧下降,老板真的是无辜的躺枪。
更多的商店爆出强制消费,如在西安岛咖啡,客人消费38元咖啡,结账被告知收取50元,服务员解释商店人均最低消费25元,当客户要求开具发票时,商店拒绝系统问题。
这样一个接一个的丑闻,不仅伤害了品牌方,也伤害了每一个加盟商!
市场下沉,五六线城市的钱景如何?
在一、二线城市,上岛咖啡似乎已经进行了战略调整,并逐渐下沉到三、四级城市。它不仅布局在新疆,而且还在五、六级县级城市开设商店。虽然一线城市的消费模式会影响二、三线消费者,但品牌潜力较弱的上岛咖啡依赖于市场下沉,是否能开辟新的世界还有待观察。
除下县城外,上岛咖啡集团还加备胎,推出法国牛排咖啡和 UBC coffee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岛咖啡店的储值卡并不常见。此前,一些消费者与上岛公司发生纠纷,因为特许经营店无法使用跑路储值卡。对此,甘先生解释说:合同规定公司不限制加盟店的经营,储值卡只能由单店自行办理。公司对此视而不见,其他商店不能普遍使用。但许多消费者表示,上岛咖啡在办卡前并没有向消费者提示商店不能通用。
末路态势突出管理短板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所研究员朱丹鹏指出,特许经营有两种盈利渠道:一种是特许经营费,另一种是食品原料的采购。如果岛上咖啡的特许经营店有自己的采购权,而不是总部集中采购,则表明其特许经营制度失控。
近年来,星巴克,COSTA当外国咖啡品牌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时,红海的数量延伸了价格、运营和门店管理。在朱丹鹏看来,上岛咖啡近年来一直在吃品牌的老本,没有明确的品牌规划和重新定位。此外,上岛咖啡的消费者与星巴克和太平洋咖啡重叠。当其他品牌不断完善服务和门店管理时,上岛咖啡的管理不足更加突出。咖啡行业快速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行业有很多替代品。特许经营是市场快速扩张的一种方式,但目前的问题是如何控制这一程度,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硬件和商店的精细管理应该跟上。咖啡行业研究员、白金蓝咖啡学院创始人齐明认为,早期的特许经营模式过于成功,使得上岛咖啡过于依赖品牌特许经营模式,陷入了船大转弯难的困境。
上岛咖啡并非没有机会自救。咖啡时间创始人李伟此前表示,首先,商业模式或休闲模式的定位需要明确。其次,近年来,国内咖啡消费继续上升,特许经营的重点可以逐渐转向三、四级城市。
两个特许经营品牌,定位精致,高端,但商店数量仍然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