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咖啡冲泡方法?看完立马涨姿势
没有完美的咖啡冲泡方法
据丹贝先生介绍,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一群致力于化学科学的人)于 2003 年出版了《完美的红茶冲泡方法》一书。
“这本书‘科学地’描述了冲泡红茶的条件,例如温度、时间、水的成分。如果你能忠实地再现它们,你就能冲泡出美味的红茶。这本书充分体现了英国人的坚持、科学探究和玩乐精神,是红茶爱好者的有用信息来源。”(丹布)
日本有太多这样的指南,不只是红茶,还有日本茶、中国茶,当然还有咖啡冲泡方法。这些指南随处可见,你甚至可能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本。但我敢断言,咖啡没有所谓的“完美冲泡方法”,Tanbe 先生也同意我的观点:
“冲泡美味的咖啡比红茶困难得多。完美这个词根本说不出来。因为咖啡中产生异味的‘杂质’比红茶多得多。因此,需要精湛的萃取技术来去除这些杂质。”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咖啡的世界里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冲泡方法。我完全同意。
如果我说红茶的萃取比咖啡容易得多,红茶迷们可能会很生气。这是因为造成红茶异味的成分本来就很少。如果想泡出好喝的红茶,基本上只要懂得如何冲泡香气成分“浓/淡”就行了。
但咖啡就不一样了,冲泡咖啡需要“把好吃的成分恰到好处地萃取出来,又不能把难喝的成分萃取出来”,这是一项需要同时完成的矛盾任务,因此比红茶难度大得多。
●萃取专家受青睐的时代
40年前,我刚开始从事咖啡行业的时候,萃取技术比烘焙技术更重要。只要萃取技术好,不管生豆品质有多差,烘焙技术有多粗糙,总有办法(不,绝对有办法)冲泡出美味的咖啡。这种“萃取神话”笼罩着咖啡界。这就像相信神风的“心灵感应”。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万千。这种“萃取至上”的热潮,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来的呢?
专业咖啡杂志对萃取有很详细的报道,封面上都是著名的咖啡萃取专家。很遗憾我不能在这里介绍所有这些理论。日本人一直专心思考的独特萃取技术在当时就像“展览”一样展示出来。
然而现在人们却相信“好吃的咖啡是80%的生豆加上20%的烘焙豆”,虽然我不知道这个比例的依据,但说起来似乎有点悲哀,“萃取技术”和“萃取名人”已经被大众抛在身后,几乎被遗忘了。
精品咖啡刚出现时,“从种子到杯子”这个口号就像一句口号一样被人们宣传,它已经不再只是精品咖啡的专利,不管什么等级的咖啡,如果最后冲泡到杯子里的是粗咖啡,无论理论有多冠冕堂皇都是没有意义的,只要结果好,一切都好,在把最好的液体倒入杯子之前,一定不能有任何懈怠。
无论是烘焙、研磨还是萃取,我都会在每一道工序上设定优先次序,因为所有环节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个环节缺失或者马虎,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冲泡“好咖啡”的四个条件
在前作《精品咖啡百科全书》中提到,冲泡“好喝的咖啡”需要几个条件。在解释这个之前,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前面对“好咖啡”与“坏咖啡”的描述。要冲泡“好咖啡”,必须满足以下4个条件。
①无缺陷的优质绿豆;
②新鲜烘焙的咖啡;
③现磨咖啡;
④现煮咖啡。
如果将以上四点总结起来,就是“将完美无瑕的优质生豆烘焙得当,趁着新鲜研磨萃取出合适的咖啡”,这才是我所说的“好咖啡”。我尽量避免使用“好喝”或“难喝”这样的字眼来表达,因为我觉得“好喝”或“难喝”毕竟是个人喜好问题,无法以客观的讨论来表达。
希望大家能够清楚的了解,我说的“好吃”是指提供“好咖啡”时的“好吃”,并不是指绕过以上四个条件,单纯停留在个人喜好范围内的“好吃”。
咖啡的味道总是不稳定且易变的。既然是农作物,就有丰收和歉收,在精炼阶段也会出现偏差。此外,烘焙也并不总是稳定的,研磨和萃取也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有些人会以这种细微的偏差为借口说“因为是农作物,所以味道的变化我们无能为力”,并以此为顾客的投诉辩护,但我认为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专业的咖啡人,你必须纠正这种细微的偏差,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做出固定的味道。专业人士必须能够提供相同味道的“味道再现性”,而且绝不是一次性的事情。
● 水温升高,苦味也会增加
如果我们按照自己店的做法来安排“从种子到杯子”的流程,则是:
①生豆的香气特征;
② 手工挑选青豆(第一次);
③烘烤;
④手工挑选烘焙豆(首次);
⑤烘焙豆的储存与管理;
⑥咖啡豆的拼配(混合);
7.研磨;
⑧提取。
①到⑧的顺序代表什么意思呢?前面已经说了,倒进杯子之前的所有工序都是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因为我们不是神,不可能十全十美,总会有失误的时候,比如选豆不小心,生豆里会混入很多未熟豆和发酵豆,没有在规定时间停止烘焙完美的咖啡冲泡方法?看完立马涨姿势,会导致烘焙过度,研磨度不对,研磨过细,堵塞滴滤网等等。
这里有一个小原则。
【第一】“上一道工序的错误,只能在下一道工序中纠正”。比如,原本应该在Full City Roast就停止烘焙,却被拖延到下一阶段 Roast。虽然只是几十秒的过度烘焙,但口感上的差异却非常明显。因为过度烘焙会让苦味变得更强烈。我们能找到纠正的方法吗?
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在第七阶段把法式烘焙的咖啡豆磨得粗一点。滤粉的目数有个规律,就是“磨得越细苦味越重,磨得越粗苦味越轻,口感也越淡。”法式烘焙的咖啡豆磨得越细,喝起来就越苦。
然后在阶段⑨,稍微降低水温,稍微增加萃取量。这些做法都遵循着“水温升高,苦味增加(=酸味降低),水温降低,苦味减少(=酸味增加)”和“萃取量增加,苦味减少(=酸味增加),萃取量减少,苦味增加(=酸味降低)”的规律。
总结来说,就是“把法式烘焙的咖啡豆磨得稍微粗一点,用稍微低一点的水温,充分萃取”。这样做的本意是为了让咖啡的香气更接近目标深城烘焙香气,但这始终是应急处理的应急措施,无法百分百冲泡出目标风味。于是,产生了近似合理的原理。
【第二】“如果只是在下一个工序进行修正,是无法弥补上一个工序的错误”
一旦某一道工序出现“偏差”,无论下一道工序如何修正,都是无效的。如果烘焙出来的咖啡豆是给一个人吃的,那还不算什么。如果烘焙错误的豆子是以10公斤为单位,那么你就需要孜孜不倦地在⑦或⑧处进行修正,直到把所有烘焙好的豆子都处理完。总之,它给我们的教训是,无论哪一道工序,都要保持冷静,不能小看它。
● 刚烘焙的咖啡并不好喝
回到开头,在“萃取”工序之前,就是“研磨”工序,重点已经讲到,不过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再温习一下,留意一下之前说的制作“好咖啡”的4个条件中的第2~4项。
荞麦面的制作必须“现磨、现擀、现煮”,才能做出好吃的荞麦面。大米也是一样,刚磨好的米香味最浓。这是因为荞麦面和大米在磨碎或去壳去麸后,都会开始氧化,失去原有的味道。
咖啡也一样,“现烤、现磨、现冲”是做出好喝咖啡的诀窍。不过,准确来说,刚从内壶里拿出的“现烤”咖啡,并不好喝。不管是手烤还是其他方式,如果你自己烘焙过,应该知道,现烤的咖啡豆,即使是“现磨、现冲”,也是没味道的。
这是因为风味没有被萃取出来。确实,如果香气好,值得喝,但我们却尝不出风味。我经常用“咖啡豆爆炸”这个表达。其实,如果用滴滤萃取或其他方法萃取新鲜烘焙的咖啡豆,咖啡粉就会“爆炸”,要么是粉末表面开裂,要么像火山一样喷涌,很难形成渗透层。
自己烘焙咖啡的丹贝先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正确的说法是‘缺乏稳定性’。味道似乎平淡无味。原因是二氧化碳。刚烘焙的生豆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味道往往是酸的,而且由于二氧化碳含量不稳定,味道很难预测。从我的经验来看,用烘焙后 2 到 3 天的咖啡豆制作的咖啡最新鲜,咖啡的稳定性和均衡性也最强。”
●研磨烘焙豆的要点
咖啡经过烘焙后,会释放出香气,但成分也会因氧化而逐渐变质。磨成粉后,整体表面积增加数十倍,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幅增加,变质速度与生豆无法比拟。因此,最好在冲泡前研磨。
如果二氧化碳的产生比较稳定,烘焙后的咖啡豆也处于稳定状态,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使用什么样的磨豆机以及如何研磨。一位著名的咖啡大师曾说过,如果咖啡豆烘焙正确,无论是用小锤还是研钵研磨,任何形式的研磨都可以做出美味的咖啡。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优质的咖啡豆在烘焙正确后,无论如何研磨或使用什么工具萃取,它们一般都会很美味。
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爱好者的书。它是一本专业人士也可以参考的书。因此,即使你用锤子来研磨,也必须详细地说明各种实验条件,例如用了多大的力、花了多少时间、研磨到什么程度、锤子是什么材质的。这样,我们的结论是,性能比锤子和杵更好的研磨机才是最合适的。
虽然还是旧作回顾,但用磨床进行磨削的要点概括如下:
①粉碎程度(粒度)要均匀;
②磨削时避免产生摩擦热;
③避免研磨过程中产生细粉;
④选择适合提取方法的研磨程度。
①中,出现了研磨的“均匀”二字。无论是烘焙、研磨还是萃取,都不能有“不均匀”,不均匀就会造成口感的“不均匀”。无论在哪一步,我始终牢记追求均匀。尽量减少不均匀。这样才能最终得到一杯没有杂质、品质均匀、口感均衡的咖啡。
第二点是“磨豆时产生的摩擦热”问题,如果产生的热量过多,会加速咖啡成分的氧化,导致口感变差。研磨荞麦等谷物时产生的摩擦热也是常见问题。咖啡与荞麦和小麦的区别在于,咖啡豆在烘焙后会变得“硬而脆”。因此,咖啡豆可以更容易研磨,产生的热量更少。但是,使用商用磨豆机进行连续研磨时,也会出现摩擦热问题。咖啡和荞麦有共同之处:尽量使用可以避免摩擦热的设备。
第三点,细粉问题比摩擦生热更麻烦,如果混入大量细粉,会造成过度研磨,溶解难闻的涩味等杂味。要避免细粉的产生,最重要的是选择不会产生细粉的研磨机。或者用茶滤把细粉和银皮一起掸掉。仔细清洁研磨机,用刷子刷掉细粉也很重要。
第四点是适合萃取方式的研磨度,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用做意式浓缩咖啡的深度烘焙超细研磨粉,以滤纸滴滤法萃取的话,滤纸的孔洞可能会被堵塞,造成所谓的“滞留”现象,使水份难以通过,延长萃取时间,最终导致萃取过度。
每一种萃取设备都有适合该设备的咖啡粉研磨方法。图24显示了咖啡粉过滤器与萃取方法的搭配。
点击这里阅读完整版《咖啡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