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咖啡知识

中国是世界上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中国是世界上第几大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最近,另一种打卡趋势在苏州河畔掀起。Bluebotle蓝瓶咖啡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商店在上海开业。开店第一天,排队的人从商店外面绕了500或600米长的队伍。为了喝一杯被称为咖啡界苹果的蓝瓶咖啡,他们排队至少三个小时。
许多网民在观看这一热潮时感到困惑:至于吗?但这对上海来说并不奇怪。几乎每个著名的咖啡品牌都会在上海开店,引发一波排队打卡的内卷风暴,上海已经成为精品咖啡内卷的天花板。
据说中国咖啡土壤最浓的地方一定是上海。根据上海第一财经媒体研究机构Risinglab的数据,上海有7000多家咖啡馆,居世界第一。

△数据来源:大众点评.OpenStreetMap.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
上海人有多喜欢咖啡?中国每年只喝4杯咖啡,但上海远远领先,可以消费20杯左右。上海人骨子里似乎有一些咖啡因。当你到达上海时,你没有去咖啡馆。你好意思说你去过上海吗?
上海人的咖啡基因从何而来?
有人曾经这样定义海派咖啡文化。在上海,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文化可以品尝,但要理解海派文化,就必须解释咖啡密码。上海现代的洋气似乎与咖啡文化融为一体。
追溯到上海人的咖啡瘾,你会发现它早在100多年前就被感染了。作为一种进口咖啡,最早进入上海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844年,英国药剂师在大马路花园(今南京东路)1号开设的老德记西餐厅。
留着长辫子的老上海人喝咖啡。交际舞已经成为当时中国西风东渐的独特风景。起初,他们无法接受咖啡的味道。他们还说这个外国东西是咳嗽药。
起初,咖啡只是吃完西餐后的一种辅助饮料,当时的翻译名称真的多种多样,比如佳佳、考非、高、加非...早期西方饮食小册子《造外饭书》被翻译成磕肥,似乎有咖啡可以克服脂肪.缓解油腻的先知。

△《造洋饭书》是西餐的出现和最早的西餐烹饪专书。/wiki。
上海第一家专营咖啡馆是1866年的虹口咖啡馆。它主要对航海员工开放,不仅卖咖啡,还卖各种啤酒。
20世纪30年代,英租界和法租界的霞飞路(今淮海路)到处都是欧洲咖啡馆。
在后期,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投资咖啡馆,包括1931年的光明咖啡馆、1936年的京都咖啡馆、冠林咖啡馆等。此外,民国时期的海派文人总是流连于咖啡馆,老上海咖啡馆也感染了许多文人的情调。
著名的海派kol张爱玲曾经写过她最喜欢的牛奶咖啡:当别人读到我翻海明威的小说时,他们认为我和他一样喜欢美国风格。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我喜欢喝牛奶咖啡。最好减少脂肪牛奶,这样牛奶的腥味就更少了。
上海开放港口后,大量移民来到上海,打破了传统的身份认同方式,如血缘关系。此时,饮食消费已经成为他们在生活环境中建立身份的一种方式。咖啡作为一种进口产品,正好符合上海市民所需要的现代外国消费观念。它在不同的地方扎根,受到上海人的接受和青睐,成为展示身份的代表。
咖啡在上海逐渐进入普通人的家,这可能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二战后,美国咖啡向中国倾销,降低了上海咖啡的价格。在雀巢咖啡在中国流行之前,上海人已经喝了类似速溶咖啡的东西
1959年3月,德胜咖啡店更名为当地国有上海咖啡厂,成为中国唯一一家以咖啡命名的企业。上海品牌的罐装咖啡开始兴起。磨成粉末的咖啡被真空保存,用薄薄的锡纸密封。棕色的铁罐已经成为那一代人的民族记忆和上海咖啡文化本土化的标志性时刻。
在没有各种咖啡器皿的时代,虽然上海人煮咖啡的方式非常原始,但它也是一种精致的纱布,用咖啡粉包裹,放在钢杯锅里,用沸水煮。如果可能的话,再用滤纸过滤一遍。老上海喜欢在咖啡中加入一些炼乳,或者用麦奶调味。
即使在1961年,在上海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咖啡仍然在上海家庭的炉子上燃烧。上海咖啡厂发明了低成本的咖啡茶来取代它。所谓的咖啡茶是将剩余的咖啡豆磨成细粉,用糖粉一起烘干和压制而成。
可见上海人对咖啡的热爱,自清末民初以来,一路演变.扎根,尽管世事变迁,上海人从未放弃喝咖啡。
咖啡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上海人的DNA,从外来饮料到本土地位的象征,从上层阶级的标签到普通市民的生活习惯。
这就是咖啡内卷的天花板。
如今,上海已经成为世界上咖啡店最多的城市。每万人拥有2.85家咖啡馆,超过伦敦、纽约、东京等咖啡文化悠久的城市。疫情期间,上海咖啡馆数量没有减少,而是逆势增长。
40年前,当上海市民谈论他们记忆中的咖啡馆时,他们都把它们交给了德国大学。凯司令。快乐的到来。上海咖啡馆。天鹅馆承包,上海咖啡文化只是少数外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谈话场所。然而,20年前,当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连锁店进入上海淮海路并迅速扩张时,它打开了上海咖啡卷的格局。
随后,许多国际咖啡品牌也将上海作为试水中国的第一站,如加拿大的timhortons.日本的doutorcofee和%arabica.美国的peetscofee等国内首家门店落户上海。
如果说40年前上海咖啡是中产阶级的身份认证,那么今天的咖啡就像上海人的家常便饭,咖啡甚至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
走在上海街区的校园.餐厅家具店,或者上海的洗浴足浴店.蔬菜市场或三级医院,你可以看到提供咖啡的休息点。
上海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地方无疑是静安区南京西路街,每平方公里有57.9家咖啡馆。同样毗邻黄浦区瑞金二路街,每平方公里有57.4家咖啡馆。如果我们走在那里的路上,我们会发现我们每走十几步就能看到一家咖啡馆。

△南京西路咖啡馆最多。
数据来自上观新闻和美团。
虽然上海拥有全国星巴克门店数量最多,但也有许多国际咖啡品牌连锁竞争。
令许多人惊讶的是,在上海,咖啡馆的主流不是连锁店,而是10家以下的独立咖啡馆。这些咖啡馆专注于精品咖啡,占64%。例如,南京西路和瑞金二路的独立咖啡馆分别占69%和82%。
密度这么高,难怪大家都说咖啡开到上海就是开到内卷风暴中心。这也迫使上海咖啡馆尽一切努力。不同的咖啡馆有不同的玩法和定位:有的侧重于技术流,从原材料、供应链和咖啡师培训入手。比如Seesaw专注于世界各地咖啡原产地的直接采购。
有些注重性价比,上海本土品牌Manner被称为咖啡行业优衣库,从小店模式切入市场,日常化为快消零售饮品。
有些人从品牌定位开始。商店的社会属性将咖啡馆打造成一个具有强烈设计美感的社会文化空间。例如,MStand专注于中产阶级和高端商业场景。Bluebotlecoffe以简单高级的名义,在上海的位置也非常小心——位于苏州河畔,由旧仓库改造而成的清水红砖建筑。
走国潮路线的咖啡店刷新了咖啡行业创意的新高度。融入桂花、陈皮、酿酒等中国传统饮食元素的咖啡,在上海精品咖啡消费市场形成了民族潮流。例如,上海人民广场的低咖啡正在提供一整套上海系列咖啡,包括巷子里的牛奶咖啡、上海清咖啡、黑糖清咖啡等,声称要用工业化思维来制作‘中国咖啡’。
最近,各种跨境品牌的进入在咖啡行业掀起了许多狂潮。情人节那天,中国邮政的第一家邮局咖啡正式在厦门落地,狗忽略了。同仁堂中石化也准备分一杯羹。
越来越多的咖啡新力量与上海海滩作战。上海人无法预测谁能笑到最后。但毫无疑问,最大的赢家是那些喜欢咖啡的上海人。
上海人吃什么咖啡?
毫不夸张地说,阿拉上海人是在咖啡中长大的。回顾上海人喝咖啡的历史,你会发现咖啡流动的节奏与城市的记忆萦绕在一起。
我见过胡守训,回忆起老上海咖啡馆的每一点。他从1956年开始喝咖啡。当时,他大约4.5岁。他的家人喜欢三代人喝咖啡。他爱上了妻子,在上海咖啡馆里。他结婚后,他给销售人员送了糖果。有了孩子,他还推着儿童车。直到2001年上海咖啡馆关门,他才意识到自己对咖啡馆的感情有多深。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上海绝对是最能与咖啡文化融为一体的城市。在海派文化的长期影响下,这座城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咖啡文化,完美契合了它开明睿智的城市气质。
老艺术家谈过草根最强的,而海派咖啡,很多人都会用小资洋气、布尔乔亚情调来形容它的气质。

但在我看来,这还不足以概括。海派咖啡反映了上海最开放、最创新的一面,也是上海最具生活气息的代表。
作为上海的代表,周立波曾将南北文化描述为大蒜和咖啡,这确实将上海咖啡文化浮出水面。作为进口咖啡,它可以与上海融为一体。核心不是外国风格,而是宽容和世俗化。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中,当男人和女人约会时,他们在咖啡馆里招待男人:宝贝,两杯咖啡。咖啡显然是当时非常时尚的象征。
时光流逝至今,上海咖啡馆最有人情味的,也许是在巷子里,那些风花雪月过去的老咖啡馆。
你只能在这个城市看到这么多老爷爷奶奶在咖啡馆里头发花白。上海的阿姨们拿着保温杯对店员说:吃一杯清咖啡,把它拿走。从上下文中可以看出,咖啡的主宾地位已经改变了。
上海人喝咖啡最正宗的说法是吃咖啡。旧上海竹枝词中也有一句话:大菜先来喝汤,中间菜很难区分。补丁代餐太少了。如果你吃了咖啡,就结束了。
在电影《爱情神话》中,最具上海人情味的人物是路边的鞋匠。他们边吃现磨咖啡边谈论爱情,充满了人生哲理,但他们知道如何把它变成柴米油盐酱醋茶。
看看一个城市的包容性有多强,这取决于它对文化冲突的理解。你可以在上海拿一杯30元的蓝瓶咖啡,为现代都市人创造一种仪式感。你也可以看到咖啡店可以加入煎饼水果,创意搭配,让咖啡回到世俗的世界烟花。
上海人吃咖啡不是简单粗暴的崇洋媚外。他们吃的是音调,这种音调已经内化,自然融入了极其日常的世俗世界。
据说上海是一个非常精致和灵巧的城市,咖啡馆显然是城市纹理的润滑剂,开放和精致的上海文化给了咖啡湿润的土壤。越来越多的咖啡馆也在重塑城市的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心理空间,以及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咖啡馆已经成为上海社会习俗的窗口。通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以及城市人民生活的生动与变化。在咖啡的百年流动下,所谓的上海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公民文化的精致与世俗已经被揭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