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得上的咖啡知识 | (二)手冲萃取基础理论与咖啡器具
有些废话
我会尽量避免网上大量互相抄袭的内容,也会尽量避免玄学/昂贵/抽象的理论知识,让大家看完就能直接用上。
为了保证完整性,每篇文章都比较长,请大家见谅,如有错误,还请指出,如果觉得有用,希望大家分享给我,鞠躬!
图片来自,最左边是手冲壶,中间是滤杯和咖啡秤
本来萃取和咖啡器具的基础应该是两篇不同的文章。但我花了好长时间整理,发现分开讲不太方便,所以就直接放在一起了。更详细的萃取方案我会在下一篇文章讲。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一些基础知识,虽然很基础,但是篇幅太长,不得不给自己一个台阶:应该能解决你现在和将来会遇到的90%的设备问题,而且很多知识是咖啡书籍里没有的。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议,我先说一句,咖啡豆的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萃取方式与设备只是在咖啡豆品质不变的情况下,为了让最终的咖啡成品更符合我们个性化需求的人为干预手段,并不能改变咖啡的整体特性,也不能完全消除风味劣质、烘焙不当造成的极度苦涩感,不要迷信萃取玄学。
在影响咖啡品质的主要因素中,业界最广泛认可的有:
生豆质量:烘焙:研磨:冲泡=4:3:2:1。
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把咖啡豆想象成一个人,器皿就是他所穿的衣服,萃取方式就是你欣赏这个人的不同角度——如果你喜欢这个人,那么无论他或她穿什么衣服,从哪个角度看他或她,都是很美的;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如果一颗豆子在冲泡时有明显的你不喜欢的特性,那它就不适合你,这不是换两套设备或者学几种萃取方法就能改变的。
1. 手冲咖啡的主要变量及器具的摆放
手冲咖啡的核心课题,是寻找一套稳定可复制,能带出咖啡豆特质的萃取方案。决定一杯手冲咖啡品质的核心变量只有一个:萃取率。关于萃取率,我们在冲泡过程中可以人工干预的变量可以分为:粉状、粉粗度、粉均匀度、水质、水温、萃取方式(浸泡or滴滤)、粉水比、蒸煮时间、萃取流速/萃取时间、注水方式……
听上去似乎有些可怕又神秘,经过一番梳理,上述变量可以归纳为三大因素:研磨、水、萃取方式。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手冲咖啡的主要工具:磨豆机、*滤水壶、*控温壶、滤杯、*咖啡秤、手冲壶。(带星号的为可选项或者有替代的,后面会详细说。)
这些萃取变量与咖啡设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萃取率变量及咖啡设备对比图。图片是我自己做的,如有错误还请指出。
这张图很重要,它是这篇稿件的框架。搞清楚上图中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有针对性的控制变量,从而达到让最终成品更贴近自己喜好的目的。
2. 主变量提取基本理论
下面我会通过影响萃取的三大因素来简单解释一下萃取率各个变量背后的理论。小标题后面的星号表示我认为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
1)研磨★★★★★——————————————————————
在消费者可以控制的变量中,咖啡豆研磨是最重要的。
说白了,你最后喝到的咖啡,是水流过研磨好的咖啡粉,把里面的可溶性物质带出来的结果。但是咖啡粉里的可溶性物质被带出来的速度是不均匀的。这就产生了研磨的需求:形状、粗细、均匀。
以棉球为例:
将盐、糖、味精、辣椒粉、花椒粉等调料不均匀的拌在棉球里,一般来说,盐和味精溶解最快,其次是糖,再次是辣味。
从形状上来说,如果你把棉球拉成片状,当水流过时,可溶性物质与水接触的时间会更长更均匀,也会更容易更均匀地被水带走。如果把棉球卷成球形,球体中间的可溶性物质被带走的速度会比棉球外面的可溶性物质慢,中间容易溶解的盐、味精等被带走的会多一些,而溶解较慢的糖、辛辣味等则会少很多。这就是咖啡研磨形状对最终咖啡产品影响的理论基础。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圆盘状的咖啡颗粒在萃取时,风味物质能够被更充分地萃取出来,最终呈现出风味的复杂度和饱满度;同时,圆盘形状也更加考验冲煮者的经验——如何控制水量来完成风味的选取。球形的咖啡颗粒在萃取时更加稳定,而且相比圆盘状的,你不用太担心风味的叠加问题——这样的研磨方式更适合初学者。
从粗细上来说,棉球越小,里面的可溶物质显然会被带出来得更快,更容易出现过度萃取。
从均匀度上来说,如果取很多个大小不一的棉球,小棉球里溶解慢的物质会带出更多,而大棉球里溶解快的物质甚至可能都无法完全溶解。
其他变量固定时,不同大小咖啡颗粒的萃取率。实验数据来自,图片引用自微信公众号@微胖的咖啡烤师。详细实验请点击下方链接:
(@Wei Pang 咖啡烘焙师《咖啡研磨的全新诠释》——值得一读。)
另外,你还应该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萃取理论,这在制定萃取方案的过程中至关重要!那就是咖啡中可溶物质的萃取顺序,按照溶解顺序排列,是:
果酸(对应酸味)→美拉德化合物中的可溶性气体(对应香气)→美拉德化合物中的糖(对应甜味)→美拉德化合物中的干馏物(对应苦味)
Tip①:美拉德反应,又译作梅拉德反应,是咖啡烘焙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我们其实很熟悉——烹饪时,生肉逐渐产生香味,就是美拉德反应的结果。也就是加热,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使受热物质中的还原糖、氨基酸、蛋白质等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
常见磨削程度及常用工具,图片来自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在控制磨削时应该如何考虑我们的磨削计划:
如果我喜欢酸味,我就磨得粗一点;如果我喜欢甜味,我就磨得中度一点;如果我喜欢醇香,我就磨得细一点。
如果我喜欢复杂、饱满的口味,我会使用磨成圆盘状的磨豆机(平刀片磨豆机);如果我喜欢明亮、干净的口味,我会使用磨成球形的磨豆机(锥形刀片、鬼齿磨豆机)。
研磨不均虽然理论上能带来层次感,但也伴随着细粉的不可控和过量产生。不可控意味着即使你恰好泡出了一杯好喝的咖啡,下次也未必能再泡出来;过量细粉意味着细粉过度萃取导致口感极度苦涩,滤纸堵塞导致整体萃取过度。
Tip ②:细粉是咖啡萃取的绝对敌人,无论是手冲还是意式高压萃取。我们通常通过选择更好的磨豆机,或者使用粉筛来减少进入萃取过程的细粉量。其实我们并没有办法完全杜绝细粉,所以除了从源头上减少细粉外,萃取时不同的铺粉和注水方式也能有效降低细粉的影响。
我对咖啡研磨变量的把控还是比较常规的,除了法压壶,我会选择大一点的颗粒度,大部分手冲情况,我会控制在白糖粗细的范围内,做精细的调整,锁定几个标准变量,降低控制难度,也是手冲的一种偷懒思路。
Tip 3:在描述咖啡颗粒的研磨程度时,我个人建议使用细盐、白糖、红糖颗粒等比较实在的描述性词语,而不是超细、中、粗等模糊的词语。
2)水★★★★——————————————————————
水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我倾向于认为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没有能力或精力参与调节水质,所以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不是那么重要。
我们先来谈谈水温。
Easto 在《手工咖啡》一书中提到了一点:由于人比机器更懂得选择水温,所以哪怕是随便冲泡,也会比机器煮出来的咖啡好喝。(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在倒水的方式上,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手工咖啡:咖啡爱好者的完美指南
8.3
[美] ;[美] /2019/中信出版集团·亚信
对于家庭酿酒师来说这是一本很棒的书,实用且不推荐昂贵的设备。
水温的影响原理很简单:水温高溶解快,水温低溶解慢。
在实际操作中,我通常建议采用正常萃取的方式,水温控制在80~96℃(也有人建议90~96℃,看个人情况)。水温过低,可能会因萃取不充分而产生酸味、缺乏醇厚度(水味重);水温过高,可能会出现萃取过度、苦味过重、风味叠加过多等问题。
Tip4:最常见的低温萃取就是冷萃咖啡,冷萃的原理就是用低温水延长萃取时间,给予咖啡更多的溶解时间。
*顺便说一下水质的影响,满足对咖啡“玄学”感兴趣的人。(不感兴趣的可以略过,不影响练习。)
用于萃取咖啡的水一般有三个影响因素:酸度、TDS(总溶解固体)、所含的矿物质离子。
在这三个因素中,酸度和碱度可以重点处理咖啡萃取物的酸味。由于咖啡液一般呈弱酸性,所以选择pH值较高的水,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咖啡的酸味;同样,选择pH值较低的水,酸味会有所增加。咖啡师参加比赛时,选择弱碱性水是比较常见的。
TDS 就是水对咖啡中可溶物质溶解速度和溶解饱和范围的影响。说白了就是 TDS 越高溶解能力越差,TDS 越低溶解能力越好。这个就看咖啡师怎么想了,而有技巧的是他们可以选择使用不同 TDS 的水进行阶段性萃取,从而在萃取阶段就得到自己想要的风味物质。
矿物质离子的影响。学过初中化学的同学都知道,不同的矿物质离子会赋予水不同的微妙风味。例如镁离子可以让咖啡味道更清爽香甜,钙离子可以让咖啡口感更顺滑醇厚。不过这些离子都要适量加入,过多往往会产生苦味,也会过度增加TDS,影响水的溶解速度。
Tip ⑤:最近一个与水质相关的案例,请参考《2020咖啡冲煮大赛中国区(CBrC)总决赛季军吴琼比赛笔记》。在这个案例中,咖啡师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水,分阶段萃取咖啡。另外,吴琼使用的磨豆机是C40手摇磨豆机,售价在1800元左右,对于想购买大赛级手摇磨豆机的人来说,是一个合理的价格参考。
3)提取方法★★★★——————————————————————
在手冲咖啡领域,我们按照萃取的基本原理不同,将萃取方式分为两大类:浸泡式和滴滤式。
其中浸泡法是指将咖啡粉直接浸泡在水中,经过一定时间后过滤出来的方法;滴滤法是指注入水时,萃取出的液体同时流出的方法。
提取方法常用设备汇总
浸泡式冲泡的优点是简单、控制难度低、产品稳定性高、可复制性强;缺点是冲泡过程中可调整的变量少、风味平庸、缺乏定制化。原理很简单。使用浸泡式冲泡时,水与每个咖啡颗粒的接触时间都差不多。
滴滤式冲泡的优点是涉及的变量多,风味可定制,可玩性高;缺点是对新手不太友好,稳定制作需要长期练习,不可复制。其原理是滴滤式冲泡时,每个咖啡颗粒与水的接触时间会随着注水方式的不同而改变。
影响萃取还有一个很基础的常识——粉水比例——你用的咖啡粉跟你萃取所用的水的比例是怎样的。
除了我们容易想到的咖啡浓度之外,咖啡粉水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不同的萃取阶段。如上文研磨部分所提到的,咖啡在萃取时,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风味物质溶入水中。因此,水量大意味着萃取会更偏向后期,水量小则意味着萃取会更偏向前期。这也是控制咖啡粉水比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技巧六:水量对萃取阶段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水很多但倒水迅速或者倒水时适当加大压力,都可以减少后期的萃取。
手冲咖啡的咖啡粉与水的比例通常在 1:10~1:18 之间。其中 1:10 一般是虹吸壶的比例,1:15 是我常用于滴滤壶的比例。还有一种比较奇特的比例 1:5,仅限于松屋冲泡法(下篇文章会讲到)。对于冲泡者来说,这些比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
蒸煮时间对咖啡的影响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能让咖啡颗粒排出内部的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形成的气膜对萃取的阻碍;另一方面,它能让咖啡颗粒均匀地吸收水分,尽可能为均匀萃取提供空间。
一般我们将蒸煮时间控制在30秒,其实咖啡颗粒中二氧化碳的残留量会因烘焙深度、咖啡豆放置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你可以根据“咖啡汉堡”(新鲜咖啡豆蒸煮时粉层膨胀鼓起的现象)停止排气来调整。
蒸的时候会鼓起来的“咖啡汉堡”,图片来自
Tip 7:这里我没有写到著名的“金杯萃取法则”,原因有二:1、金杯萃取是一个统计结果,也就是大多数人喜欢的口感。这个法则不是针对自酿咖啡师的,而是针对咖啡店经营者的——他们需要一个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标准来做产品;对于自酿咖啡师来说,你喜欢的萃取率就是最好的。2、在实际运用金杯萃取时,你需要一支价值两三千元的TDS笔来测量咖啡液的浓度——除非你特别执着于金杯法则,否则我强烈建议你不要这么做,一点都不清闲,而且还很花钱。
那么萃取流速,归根结底就是指咖啡液从滤杯中流出的速度(也叫水流量),其实主要受注水速度影响,通常以萃取时间来表达。原理很简单,在滤纸和滤杯的最大流速范围内,注水越快,流速越快,反之亦然。
萃取流速/注水速度/萃取时间/注水速度(这4个描述的是同一件事)的影响,还是在于你的萃取是咖啡颗粒的可溶物处于哪个阶段的问题,流速快的话后期萃取的少,流速慢的话后期萃取的多。
在萃取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根据自己每段萃取的需求,分段调整流量。比如我第一段用低流量,中间用中流量,最后用高流量,这样萃取出来的风味物质和酸甜味物质比较多,苦味物质比较少用得上的咖啡知识 | (二)手冲萃取基础理论与咖啡器具,也降低了最后一段萃取过度的风险。这也是三段萃取的理论基础。
Tip ⑧:萃取流速还受另外三个因素影响。一个是研磨度,研磨越细,流速越慢。还有一个就是滤纸,不同滤纸的透气度不一样,这个经常被初学者忽略,比较典型的区别就是无纺布滤纸(常见的滴滤咖啡就是无纺布滤纸)的透气度要高于普通纸质滤纸。第三个就是滤杯设计,扇形滤杯、饼杯的流速要低于V60、折纸滤杯。
萃取流速需要一个基准,但这个基准并没有一个通用的公式。面对一颗全新的豆子,咖啡师往往会反复测试,找到自己满意的注水速度。对于普通消费者,我建议在购买全新豆子时,向卖家询问建议的萃取时间,以此时间为基准,进行个性化调整。
有些资深烧友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冲煮偏好,会以自己的经验作为调整的基准。比如我习惯在1分50秒到2分20秒内冲煮(20g咖啡粉、1:15粉水比例、中深度烘焙或以下),我的调整范围也基本在这个范围内。
注水方式的影响就更麻烦了。我们冲泡的时候,用的手冲壶大多都是窄口壶——这就意味着,你的水柱的单位覆盖面积非常有限。基于以上知识点,你很容易会想到,如果我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注水,那么在这个单位面积内可能会出现过度萃取,而其他地方可能就萃取不出来。所以,如何注水是一个既主观又客观的重要问题。
注水的基本思想就是按需注水,不同的豆子理论上适合不同的注水方式,这篇文章就不详细讨论了,我做两张图放下面大家自己看一下,下篇文章再详细讲解。
滴滤主流注水方式分类(字看不清楚,只好放大来看)
每种注水方式适合的咖啡豆种类(仅代表个人经验)
3.手冲咖啡设备的选择
为了感谢大家耐心看完本节,我在本部分的开头整理了一个小福利《2015-2020 WBrC & CBrC 锦标赛装备汇总》:
好不容易一个一个看完视频,看到还不转发,真是太不厚道了!
从工具的重要性来看,我个人的排序是:
磨豆机 > 咖啡秤 > 温控壶 > 滤杯 > 滤水壶 > 底壶
上一篇文章没提过底盆,因为基本就是个容器,买个玻璃的就行,好看又不容易晃出来水,下一篇文章就不提了。
由于我已经介绍了萃取的基础知识,现在我将直接进入如何选择设备的话题。我将简要介绍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讨论过的原则。
1)豆磨机★★★★★——————————————————————
几乎所有的咖啡从业者都会告诉你,如果预算有限,一定要把最大的预算留给磨豆机,除了咖啡豆,它是最重要的。
关于选择磨豆机的内容比较多,理论也比较复杂,我先回答几个常见问题,然后再详细讲解(如果只是想知道答案,后面的部分可以跳过):
A. 买手摇磨豆机还是电动磨豆机?——预算1500以下可以考虑手摇磨豆机;预算1500以上可以考虑机器磨豆机。如果平时手冲咖啡,可以考虑手摇磨豆机;如果平时冲意式咖啡,可以考虑机器磨豆机。
B.锥刀、平刀、鬼齿,买哪个好? ——预算1500以内,考虑锥刀;预算1500以上,考虑家用小型平刀、鬼齿电磨。预算2000-4000之间,喜欢稳定、操作方便,选鬼齿;喜欢层次分明、酸香浓郁、口感足,选平刀。
C、如何判断一台磨豆机的好坏? ——单从结果来看:优先考虑均匀度和细粉率。扁平的刀片可以适当减少均匀度的考虑。不管是手摇还是电动磨豆机,都要考虑刀头是否容易清洗,刻度调节是否方便。手摇磨豆机还要考虑便携性,电动磨豆机还要考虑刀盘的散热能力。
D.什么价位的磨豆机才算是好的磨豆机?——对于家庭实用,400多元的品牌手摇磨豆机就够了;对于要求更高的冲煮者来说,1800元价位的C40是上限;对于要求更高,想要与众不同的,可以看看Helor、DM Grind(1000元档位);对于要求高,不怕麻烦,想要耍酷的,可以看看OE Lido(1000元档位)、HG ONE(7000+)。
价格以官方为准
2000-6000元的电磨机对于家庭来说已经足够了,比如最近上市的ODE Brew、曾经传奇的Royal Fuji R-220,以及比较小众的Forte BG。需要注意的是,这三款机器都不适合意式磨或土耳其磨。
从商业用途来说,业内常用的“奢侈品”只有几种,就不多说了。
E. 能推荐一下磨豆机吗? - 我不能给出明确的推荐。我用过并且满意的手摇磨豆机是Zpro(已停产)。最近想买的手摇磨豆机是C40。我考虑比较的机器磨豆机是ODE和Niche Zero。仅供参考。
价格以官方为准
好了结论就到此为止,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咖啡磨豆机的理论知识。
三种常见的刀头类型
其实选择磨豆机并不复杂,核心因素只有三个:均匀度、细粉率、散热。其中,手摇磨豆机中散热并不重要,毕竟你的手摇磨豆机的转速和研磨量还不足以在短时间内积累过多的热量。除了这三个核心因素,你还可能遇到:残粉率、定量研磨、变速研磨、精度控制、记忆功能等。这些只是加分项,并不构成评价磨豆机好坏的核心,尤其是在非商用场合。
锥刀和平刀的工作原理,图片来源于
影响磨粉机磨粉均匀度和细粉率的因素主要有刀片的设计、工艺和材质的选择。
设计上,比如平刀盘,由于是切割式,颗粒间的碰撞会相对频繁,更容易产生细粉。对于平刀盘来说,研磨厚度的一致性比颗粒大小的一致性更为重要。平刀也是目前主流的三种刀型中,对材料和工艺要求最高的设计形式。
第三方EK43平刀盘,产品名称为Gear EK43 Burrs T4,图片来源于官方
锥形刀盘是集中式研磨方式,通过刀盘上的沟槽将豆子分阶段粉碎成设定的大小,颗粒间碰撞相对较少,细粉率较低。同时,颗粒粉碎时,刀盘间隙直接决定了挤出的颗粒大小,均匀度会更高。不过我个人的经验是,锥形刀盘并不适合电动研磨,细粉会增多,均匀度会下降,散热也不理想。(不过好像Niche Zero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
Robur S锥形刀盘,直径71mm,图片来自官方
鬼齿刀片比较特殊,行业内经常把锥刀片和鬼齿的研磨结果统称为球形颗粒。但实际上鬼齿刀片的研磨更接近球体,锥刀片更接近立方体。鬼齿刀片本质上也是一种研磨,只是刀片的啮合方式是将咖啡豆压碎后挤入凹槽内进一步研磨(研磨)。至于为什么它的研磨结果更接近球体,我技术不精,研究了好久也没搞明白。另外鬼齿磨机的分级研磨是圆盘状,面积更大,研磨效率和散热性都比锥刀片好。
皇家富士R-220鬼齿刃,图片来自官方
那么问题来了,理论上来说,主流的三种刀片中,鬼齿应该是最好的!为什么各大比赛、咖啡店还是喜欢用价格昂贵的平刃磨刀器呢?因为工艺和材质的极限不一样。也就是说,从发展的上限来看,平刃才是最好的。(从上面三张图大家应该能直观感受到。)
幽灵牙齿研磨机通常是使用铸造过程制成的,这限制了材料和工艺(我不明白它如何限制它们),从而使幽灵牙齿刀片显然更粗糙。
圆锥切割器不会切割豆子,因此材料只需要足够硬,并且切割过程不需要特别高的磨削。
扁平刀片不仅需要避免磨损的材料的硬度,还需要切割和磨削过程,使刀片的锋利和光滑,对于设计的刀片凹槽的设计有很多要求足够大的扁平刀片磨床可以产生尽可能接近0的细粉。
R扁平光盘,120mm大直径,三个截面区域,超深的初始切割凹槽。
总而言之,麻烦许多咖啡爱好者的毛刺实际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它也是带有圆锥形毛刺的电动磨碎器的代表,也已用于比赛,而皇家富士则确实闻名了,但更常见的竞争机器是平坦的EK43或KR807。
至于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刀具,我的结论也非常哲学:这取决于命运。
I won't go into the rest of the here. For home , these are not . For : speed the heat and noise of the when for a long time; the rate the of bean loss by the of ; and are to the speed of shop ... For home , these are not worth of more.
2)咖啡规模★★★★ - - - - - - - - - - - - - - - - -
如果您有足够的预算,我建议您购买专业的咖啡秤,如果您不打算在咖啡中投入太多钱,那么带有手机计时器的普通厨房比例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
所有专业的咖啡秤都有两个功能:时机和称重。
咖啡馆中常见咖啡秤的价格比较
上面的图片显示了主流咖啡店中常用的咖啡秤(品牌)。
【】
建议索引:★★★★☆
价格范围:380-800元
有三个咖啡秤,所有咖啡均具有最便宜的问题,除了触摸面板与尺度主体没有分开,这会在按下按钮时的称重,而不是Acaia pearl s。
提示9: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核心功能外,还应考虑咖啡馆的咖啡秤,还应考虑诸如防水和地板空间。
应用功能
连接到您的手机后,输入基本的酿造信息,然后自动确定您所在的酿造阶段。界面,您可以详细看到注水的每个部分的平均流量,这极大地促进了每个人在家中提取计划的修改。
我认为,这是市场上最具成本效益的咖啡量表。
【acaia】
推荐指数:★★★
价格范围:$ 140-250
如果我的研究是正确的,ACAIA应该是第一个在咖啡秤上安装蓝牙并开发独立应用程序的品牌。
目前,ACAIA总共有4种咖啡秤,其核心功能没有明显的差异,其主要竞争力在于外观,大小和应用程序,最小的Acaia Pyxis只是手掌的大小,并且将其放在曲棍球袋中并不压力。
Acaia有6个可怕的应用程序,其中最核心的应用程序称为ACAIA。
全世界粉丝在ACAIA上分享的重铸解决方案
但是,我仍然强烈建议您在这里看到一些有趣的酿造解决方案,例如,在中国不流行的“ Tetsu”在日本和澳大利亚很受欢迎流动”,事实证明是因为“单刀流”在美国确实更受欢迎。
这是重点:您无需拥有ACAIA即可查看其他人的酿造计划,您只需要注册一个帐户即可。
【】
推荐指数:★★★★★
价格范围:1680元
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品牌,一个中国品牌,杜·贾(Du )在2019年赢得了WBRC世界冠军,目前很快就在咖啡圈中流行。
为什么我会给这个量表一个五星级的推荐,因为它符合我对咖啡秤的所有期望。
首先,UCS是双尺度的咖啡秤。
这意味着,我们第一次可以在UCS的帮助下确切知道我们注入的水实际与咖啡颗粒接触的时间,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知道在提取过程中水温如何损失。
同样,让我们看一下UCS应用程序。
Main , from @咖啡沙龙
查看上面的图片,您认为这是“形而上学的”,但它确实为那些想赢得比赛的咖啡师的盲目测试和探索的麻烦。
当然,除了将其与Acaia之类的豪华产品进行比较,UCS并不便宜,而且我不建议仅仅为家庭酿造需求购买如此昂贵的设备。
3)温度控制水壶/手酿水壶★★★☆☆————————————————————————————————————————————————
温度控制水壶,例如咖啡秤,您可以使用手动的水壶 +温度计来满足您的温度控制需求。
恒温水壶通常比我的朋友的单词更昂贵的两百元。
我使用的温度控制锅有3个,其中:温度控制部分的结论类似于温度控制部分:您不必从温度控制中进行选择。
普通的手冲锅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温度控制的锅,上面的手中(雫)我没有使用过这个木偶的锅。
当玩家赶到锅里时,我个人认为只有一个元素:有些人喜欢日本汽车方向盘的轻度。
这种主观的感觉如何来到咖啡馆当场尝试他们的锅。
在上图中,最特别的是起重机口锅。
此外,我在图片中给了一个小锅,英雄C03并不容易控制,除了不容易实现之外,其余的水注射方法也可以完成(我还可以用它来完成滴水。
在所有这些锅中,我使用的是最顺利的(B锅)。
我个人建议使用同样的水。
我的朋友认为它在f锅中杀死了我的B锅。
在世界冠军赛中,脂肪和B锅在过去几年中被分为世界。
4)过滤杯★★★☆———————————————————————————
我不想写这部分太多。
相同类型的过滤杯对咖啡的影响有限。
风扇形的滤杯和蛋糕杯通常在水出口中很小,流量缓慢,水和咖啡颗粒具有足够的接触时间,提取浓度很高,产量更稳定,并且运行很困难。
最常见的是毛孔,肋骨越来越多,肋骨越来越多,肋骨散布在整个内部,液体沉淀物完全没有扰动和压力。
V60和水出口分配情况
除分类外,过滤杯还可以分类为:塑料,玻璃,金属和陶瓷。
塑料和玻璃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只有美学之间的差异。
至于特定的滴灌滤镜,互联网上有许多比较评估。
如果我推荐它,我只推荐三个型号;
最后,让我们谈谈浸泡过的滤杯杯。
法国锅是最容易开始的,最方便的,并且由于它不需要滤纸,因此不会减少咖啡的油。
不建议购买智能杯子。
不建议购买彩虹罐。
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明确表示清楚。
5)过滤器水壶★★———————————————————————
如果家里没有净水器,我仍然建议您购买活性碳原理的过滤器。
两个目的:提高水质并保护温度控制锅。
我不理解改善水质的原理,此外,使用过滤器水壶的水很美味。
写作后,我基本上完成了咖啡的准备。
好吧,你再次鞠躬!
为了避免说我做咖啡如此复杂,我再说一遍:这些文章只是写信给那些想了解咖啡的人。
2020年8月22日至9月30日